• 湖南发现失传古苗文 石刻文字用于苗民起义祭祀
  • 来源:www.xiakeyou.cn 编辑:xiakeyou 时间:2012-3-9 点击:

  •   从石块上拓下的古苗文。    李庆福供图

     

     

    “这是一个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,改变了史学界一直以来认为苗族只有语言,没有文字的定论,能与女书相媲美!”

    “不用争论,这肯定是苗文。”昨日,正挨个对一批奇怪文字进行研究的中南民族大学教授、少数民族文字专家李庆福激动地对记者说,“这是一个改写历史的重大发现,改变了史学界一直以来认为苗族只有语言,没有文字的定论,能与女书相媲美!”

    5天前,李庆福受湖南省文物部门之邀,赶到城步苗族自治县,与当地专家一起进行文物考察。他面对的谜题是——一批藏在深山中,写满“天书”的大石块。文物部门怀疑,这些无法辨识的文字是失传已久的苗文。

    李庆福回忆,发现石刻群的城步县丹口镇陡冲头村,地势险要,12块刻满文字的大石块或立或倒分布在山坳中。“雨很大,但字都能看清,多的一块刻了上百个”。

    【揭秘】

    石刻古文为何认定是苗文?

    苗民起义祭祀所用

    专家组通过测定石块上生长的古树树龄推断,石刻产生年代在清朝。同时,石刻的位置正处于历次城步苗民起义核心地带,距起义军设在龙家溪的老营仅一山之隔,距绥宁黄桑坪苗王古国遗址十几公里。而清代乾隆年间,正是苗民起义最频繁的时候。专家由此断定,石刻上的文字与苗民起义有关。

    这些石刻均取材当地,字面朝东,背对观音山,应是苗人或苗民起义军向西面山进行宗教祭祀的遗存。由于石刻藏身于海拔较高、交通偏僻的南山山腰,故得以保存至今。

    根据清代《峒溪纤志》中的苗文记载,以及当地老木工记数用的简单苗文,专家得出初步结论:这些文字正是失传了两个半世纪的古苗文,为清代乾隆年间留下,内容应与苗民或起义军宗教祭祀有关。“作者肯定是苗族‘师公’(懂文字的知识分子)。”李庆福说。

    【谜团】 

    石刻苗文到底何意? 

    内容正在破译中

    据考证,这些文字与汉字、女书等均有所相似,且明显受到汉文化影响,如繁写的“乾”、“陈”等,苗汉几乎一样。但是,这些文字之间没有标点标注,还夹杂有怪异的图案或符号。

    李庆福告诉记者,他正根据清代文献研究苗文的创字规律,再以此对石块上的苗文进行翻译。“估计需要一段时间,但应该能破译”。

    据介绍,留存至今的摩崖石刻大多属于汉族,少数民族多只有岩画留世,这次发现的少数民族大型摩崖石刻群还是第一处。“一直以来,苗族有文字只是个传说;这次终于找到了实物印证,证实了苗文的存在。这是迄今为止,国内首次最大规模的苗族文字发现,对我国苗族文化研究有着重大意义。”他说。

    【背景】

    苗文为何失传?

    湮灭于清代战火

    据文献资料记载,古代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,历经数千年5次大迁徙。乾隆四年(公元1739年),城步爆发了长达3年之久的苗民大起义,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。这次起义中,苗军运用苗文印制了大量的文告、手札、书信、印信和图章,这些苗文字“形似蝌蚪,似篆非篆,毫无句读可寻”,只有苗军能识。起义军被剿灭后,乾隆皇帝下旨全面销毁苗文,且禁止学习和使用。此后,城步苗文在湘桂黔边区逐渐消失,至今未有传承。

    【缘起】

    砍柴少年首先发现

    苦守20年终揭秘

    据了解,城步“天书”石刻,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被人发现。首位发现者,是一位名叫黄周凡的当地中学生。一次,他放学后上山砍柴,累了就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。当他拨开石头上的杂草,一些奇怪的刻痕露了出来。直到参加工作,他一直带着对石头的疑问四处求证,甚至写过一篇《城步惊现天书》的文章,但均未引起重视。去年5月,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,他将这一情况告诉普查的工作人员,后经邵阳市文物局研究,初步推测是十分罕见的苗文。

  上海工商 

申明:本网站是为游客提供综合性旅游信息的服务网站,部分文章或图片取自互联网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立即删除,若未提出,我们将视为认可!我们一直在努力